【LSP】从CPU缓存看缓存的套路

1008612   ·   发表于 2020-9-28   ·   编程代码

一、前言
不同存储技术的访问时间差异很大,从 计算机层次结构 可知,通常情况下,从高层往底层走,存储设备变得更慢、更便宜同时体积也会更大,CPU 和内存之间的速度存在着巨大的差异,此时就会想到计算机科学界中一句著名的话:计算机科学的任何一个问题,都可以通过增加一个中间层来解决。

二、引入缓存层
为了解决速度不匹配问题,可以通过引入一个缓存中间层来解决问题,但是也会引入一些新的问题。现代计算机系统中,从硬件到操作系统、再到一些应用程序,绝大部分的设计都用到了著名的局部性原理,局部性通常有如下两种不同的形式:

时间局部性:在一个具有良好的时间局部性的程序当中,被引用过一次的内存位置,在将来一个不久的时间内很可能会被再次引用到。

空间局部性:在一个具有良好的空间局部性的程序当中,一个内存位置被引用了一次,那么在不久的时间内很可能会引用附近的位置。

有上面这个局部性原理为理论指导,为了解决二者速度不匹配问题就可以在 CPU 和内存之间加一个缓存层,于是就有了如下的结构:


三、何时更新缓存
在 CPU 中引入缓存中间层后,虽然可以解决和内存速度不一致的问题,但是同时也面临着一个问题:当 CPU 更新了其缓存中的数据之后,要什么时候去写入到内存中呢?,比较容易想到的一个解决方案就是,CPU 更新了缓存的数据之后就立即更新到内存中,也就是说当 CPU 更新了缓存的数据之后就会从上到下更新,直到内存为止,英文称之为write through,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比较简单,但是缺点也很明显,由于每次都需要访问内存,所以速度会比较慢。还有一种方法就是,当 CPU 更新了缓存之后并不马上更新到内存中去,在适当的时候再执行写入内存的操作,因为有很多的缓存只是存储一些中间结果,没必要每次都更新到内存中去,英文称之为write back,这种方式的优点是 CPU 执行更新的效率比较高,缺点就是实现起来会比较复杂。

上面说的在适当的时候写入内存,如果是单核 CPU 的话,可以在缓存要被新进入的数据取代时,才更新内存,但是在多核 CPU 的情况下就比较复杂了,由于 CPU 的运算速度超越了 1 级缓存的数据 I\O 能力,CPU 厂商又引入了多级的缓存结构,比如常见的 L1、L2、L3 三级缓存结构,L1 和 L2 为 CPU 核心独有,L3 为 CPU 共享缓存。

如果现在分别有两个线程运行在两个不同的核 Core 1 和 Core 2 上,内存中 i 的值为 1,这两个分别运行在两个不同核上的线程要对 i 进行加 1 操作,如果不加一些限制,两个核心同时从内存中读取 i 的值,然后进行加 1 操作后再分别写入内存中,可能会出现相互覆盖的情况,解决的方法相信大家都能想得到,第一种是只要有一个核心修改了缓存的数据之后,就立即把内存和其它核心更新。第二种是当一个核心修改了缓存的数据之后,就把其它同样复制了该数据的 CPU 核心失效掉这些数据,等到合适的时机再更新,通常是下一次读取该缓存的时候发现已经无效,才从内存中加载最新的值。

四、缓存一致性协议
不难看出第一种需要频繁访问内存更新数据,执行效率比较低,而第二种会把更新数据推迟到最后一刻才会更新,读取内存,效率高(类似于懒加载)。 缓存一致性协议(MESI) 就是使用第二种方案,该协议主要是保证缓存内部数据的一致,不让系统数据混乱。MESI 是指 4 种状态的首字母。每个缓存存储数据单元(Cache line)有 4 种不同的状态,用 2 个 bit 表示,状态和对应的描述如下:

五、总结
现在很多一些实现缓存功能的应用程序都是基于这些思想设计的,缓存把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缓存到速度更快的内存中,可以加快我们应用程序的响应速度,比如我们使用常见的 Redis 数据库可能是采用下面这些策略:① 首先应用程序从缓存中查询数据,如果有就直接使用该数据进行相应操作后返回,如果没有则查询数据库,更新缓存并且返回。② 当我们需要更新数据时,先更新数据库,然后再让缓存失效,这样下次就会先查询数据库再回填到缓存中去,可以发现,实际上底层的一些思想都是相通的,不同的只是对于特定的场景可能需要增加一些额外的约束。基础知识才是技术这颗大树的根,我们先把根栽好了,剩下的那些枝和叶都是比较容易得到的东西了。
0 Reply   |  Until 2020-9-29 | 1422 View
LoginCan Publish Content